欢迎来到我思想中的三国世界。《三国演义》这本名书不用我说,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吧!这本书中的人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张飞,他虽然武艺高强,但是有勇无谋。但能让许多能人贤士辅佐的人却只有他们:曹操、刘备、孙权。
他们三人有一个相同的特点:看重人才。
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夫人而假装向曹操投降,曹操为留关羽为己所用而用金钱美女诱惑他。曹操知道关羽这人有情有义、这对他没有用,但他也要试一试。在关羽离开曹操而要返回刘备身边时,曹操并没有下令让人追杀关羽。曹操知道即使留不下他,也不能去杀他。其一,关羽是人才,曹操很欣赏他,也希望有像关羽这样的人为自己办事;其二,曹操想借“留关羽”这事来告诉能人之士“他的求贤若渴,和他怎样对待能人之士。
刘备的求贤之事,最着名的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为看看刘备是否诚心请他出山才多次为难刘备,刘备下定决心要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出山不仅是因为刘备的诚心,而且是因为刘备仁德、礼贤下士、为人谦和。
孙权善于任用贤人,如:吕蒙,孙权知道吕蒙在沙场上屡建奇功、有用武之地,孙权知道吕蒙的才能不仅如此,倘若让他读书,他一定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好好读书”,果然,吕蒙的知识、见解有所提升,在沙场上善于用兵。
如果要我来评价他们三人谁最好谁最坏?就我个人而言,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三人中——没有最好、也没有最坏。倘若他们不在战争时代,他们可能会保卫国家。但他们偏偏在战争时代,曹操为了实现他的抱负而发动了战争;刘备为了维护汉朝的统治而建立了军队;孙权为了保护父兄留下来的祖业而训练军队、不受侵略。
之后,他们三人先后建立属于自己的帝国。但是,他们建立的帝国最后成司马家族的江山。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三人都意识到“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但他们的后代子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魏国的最后一代君主魏元帝曹奂手中无实权,由司马炎控制;蜀国的最后一代君主孝怀皇帝后主刘禅,刘备死后,刘禅依靠诸葛亮帮他处理朝政,诸葛亮等贤臣死后,他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魏国分三路进攻,最终蜀国灭亡;吴国的最后一代君主吴末帝孙皓,孙皓初立时,下令抚恤人民、开仓振贫、一时被誉为令主,但是,孙皓很快变得粗暴骄盈、暴虐治国、又好酒色,从而导致民心丧尽,西晋伐吴,吴国无力抵挡、最终吴国灭亡。
正所谓: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题记:在那战乱的三国
群雄各自打天下
三国人民叫苦不迭
谁来收拾这破碎的江山
我王昆义
天降大任与我
必破魏吴振兴大汉
我崇拜诸葛
我羡慕汉升
厌恶献帝的无能
惋惜孔明的七星连灯
惊异孔明几千人马唱出一空城
千里走单骑
怒吼长坂坡
火烧那连营
七擒拿孟获
唱一出空城
这些都是真英雄
可惜
三国时代梦三国三国梦
善善恶恶真真假假难辨清
三国鼎立已经成为泡影
读懂真谛才是真正英雄
三国时代已是历史的风景
宛如空中划过的一道流星
只是,
人们不会忘记三国精神
忠肝义胆壮志豪情
梦三国三国梦
可惜,
我没能阻止曹操
吾命休矣
最近金牌导演高希希力作《新版三国》刮起了一阵“三国热”,使无数人重温《三国演义》,我也不例外,重温三国,重温一位位乱世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翻开书的扉页,试着重新复制那个时代,我又重新认识了一位位英雄……
挟天子以令诸侯
遥想当年,你曹操,有胆有识,谋董卓假献刀,假借天子诏书结盟十七诸侯讨伐董卓,东进平黄巾,西进接献帝,迁都于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称霸之路;降张绣,诛吕布,破刘备,夜袭乌巢,官渡之战大败兵力十数倍的袁绍,挥军南下取荆襄,后遭赤壁重创,败走华容道,退往中原,退马超,韩遂的西凉铁骑,平定西凉,统一中国北方。发展黄河流域的农业,兴建水利工程,建立了三国鼎立中国力最为强盛的——魏。
多少人曾骂你奸雄,汉贼,在我看来,你结束了中国北方近三十年的军阀割据,使中国北方人民得以安定,历史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生子当如孙仲谋
遥想当年,你孙权,选贤与能,承父兄基业,十八岁执掌江东,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曹操挥师南下,欲一统天下,你拒绝求和,任用周瑜,鲁肃以几万精兵火烧赤壁,大败曹军数十万,后承周瑜遗志,任用吕蒙暗袭荆州,又在危难之时重用陆逊,彝陵之战火烧刘备的复仇大军。在长江中下游发展农业,发展造船业,派卫温到达宝岛台湾,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往,建立了三国鼎立中造船航海业最为发达的——吴。
曹操在赤壁鏖战时曾赞扬你:“生子当如孙仲谋。”你任用贤才,历史也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遥想当年,你诸葛亮,盖世奇谋,三顾茅庐请出山,博望一火初立功,舌战群儒无人辩,火烧赤壁用奇谋。计取荆州献主公,三气周郎迎吴妹,挥师西进取成都,大败曹军占汉中。拥立玄德继大统,受重任于白帝城,五月渡泸南平叛,七擒六纵从未闻。巧设空城退仲达,六出祁山北伐魏,上方谷烧司马军,五丈原上卧龙殒。你大力发展丝绸织业,使蜀锦畅销天下,开发中国大西南,加强和西南少数民族的交往,建立了三国鼎立中丝织业最为发达的——蜀。
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一生真实的写照,《出师表》两篇正如陆游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的赤胆忠心,你的神机妙算,历史更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读经典,讲三国,无数的乱世英雄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传奇故事……
我自幼酷爱历史文学,于书中所见的壮烈人物甚是不少。然而,真正唯我所爱的却只有文天祥、屈原和陶渊明。我已不能记住是从何时喜欢他们了,只是觉得他们的人生很精彩,自然,我认为自己的人生也该和他们一样。
那年冬天,我去观览文天祥纪念馆,所感甚多,令我至今不能忘却。进入正殿的阶梯旁边,有几株令人醒目的松。它们并不太高大,并不能与黄山松媲美,更不可能惊天摄地。可是看了就有一种正气浩荡的感觉,令人无法回头。我仔细观摩着它们,它们的高度随着阶梯的上升而升高,错落有致。它们虽然身材并不显高大,却比经过它们面前的人们,腰更直,首更昂。看到正殿的匾额“正气堂”,又想起刚才几棵松的模样,我不禁回忆起了这段历史。
当年南宋就快灭亡,文天祥为了宋朝的繁衍,赵氏的长存,起兵勤王。明知已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但是,他却说:“受君之恩,食国之禄,应以死报国。”那时朝廷中的官员大部分已经不知所踪,剩余的又分做两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战。两派闹得不可开交。就连当时的皇帝和太后都愿意投降,保全性命。他们都低头了!第一次看这个故事时,本以为文天祥会顺应大势,一起投降,然而,他却依然率军抗击。毕竟已是穷途末路,他失败了。元朝皇帝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不拜元朝皇帝,不做元朝官员,他随时都在反抗。武力已尽,就用文力。他作《过零丁洋》《正气歌》言明心志。我最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我敬佩文天祥的豪情壮志,也想有和他一样的人生。蓦然再回首,阶梯边的松依然屹立着,不过,我感觉到它们有更重要的意义。观史海,有多少壮烈之士,历史的道路,朝代的更替是用骨骸铺建的。文天祥只不过是一粒微小的石子,只因他有令人荡气回肠的豪情壮志。他用生命讴歌了松代言的国魂,使我们热血澎湃的“战之国魂”。
我依然喜爱阅读屈原的《离骚》,既不失浪漫,亦不乏抒情。“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浪漫抒情,宛如天成,不乏理想,慷慨以歌。楚国怀襄二王昏庸无能,依然在国家存亡之际,屈原魂断滚滚汨罗江。没有人逼他,他是自愿的。他固有一身浪漫思想,绝世才华又奈何?他空有爱国之志,却无兵马,不能为国驰骋,虽处政坛,却屡遭排挤,物是人非。屈原,只能够作辞,他以清秀的文学情操开创了浪漫的楚辞先河。他,已经言明了他的爱国之情。我记得自己以前浏览国文美图,曾见过蜀南竹海,又不禁回忆起当年游览此地。每当走过叮咚溪水,耳中是清脆的声音,林中之风轻轻地飞过,扬起了竹的须眉,沙沙作响。现在细细想想,仿佛是屈原,我尊敬的人的灵魂,在千万年后化作清风,依然在我耳边呢喃。噢,对了,我听到了,听到了《离骚》,弦外不乏《天问》。确实,当年的屈原,他是亡国之际的一棵顶天立地的竹,他不能改变眼前大地的毁灭,只能带着永世不浊的情操和思想,永远沉入江水,看着它,笑着它。后人游历时,再在耳边絮语。他的离去,没有使更多的人丧失了生命,这依然是中华民族所崇敬的精神,依然是伟大的国魂,“和之国魂”。
虽然文天祥和屈原,一位是战死而言爱国之志,一位是牺牲自我而写爱国之情,令人敬佩。可是,我所崇敬的陶渊明,一位伟大的诗人,却有着不同的方式言明心志。
我自认为桃花是一种代言者青春、美丽的花儿,将朝阳之气含蓄的透在粉红的花瓣里。菊花亦然是一种超凡脱俗、圣贤隐士般的花儿。陶渊明爱菊,却能执笔写“桃花的事儿”,不过,我更认为他有着梅花的傲骨和气节。读书知,东晋孝武帝时期,已经是晋朝的末期了,自然政治浑浊,世风日下。陶渊明,他虽曾为官,但不会武功,自然不可为沙场建功,论文,亦受排挤。他不愿意妥协,他实实在在成为一个农民,这是对腐朽的晋王朝最大的讽刺。我每每阅读他的诗文,总是有归隐田园、男耕女织的梦想,就算是离开现在生活的社会主义社会。我爱大自然,经常幻想着,如果在古代,我是一个像陶渊明一样的人该多好。去年,我参拜庐山的陶渊明墓,见他所作诗,甚是悠然。亲人们都希望我能回家后写篇文章,可是我已觉得“心中有感书不得,陶潜题诗在上头”。我在乘车返乡的路途中,曾睹一片片的梅花,毕竟不是梅花盛开的季节,所以并没见着壮阔的梅花景。我思量着,梅花代言着傲骨、富丽而不妖娆。我想到了陶渊明,或许他家道中落,经济困难,可是却又有一笔丰富的精神食粮,文笔清秀却不显妖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每每读到此句,则心旷神怡,不能自已。他看不惯晋末的歪风邪气,于是隐居,与青山常伴,白水相依,我相信,这是他对当时朝廷的最大讽刺,而讽刺的背后,就是他爱自己的祖国了吧?我伫立在这片梅花林,虽然现在花无齐放之乐,也没有花香缠绵,我却看到了风雪中,隐隐约约的远处的那株梅花,苍茫的风雪,尤见虬枝峥嵘的炽烈的红,它给人一种心窝的温暖,这是不关乎体温的温暖,是催人奋发而又清新俏丽的那株梅花。陶渊明的爱国之情,尽隐于他对祖国的讽刺,这种隐士的爱国情意,我称为国魂,它不同于文天祥和屈原,因为它是“隐之国魂”。
书此长篇,心中又有了浑然而生的爱国情,这是一种十分平静的心情,是滩幽寂而不容打破的水镜,既有热血的澎湃,又有以死言志的决心,也不乏与世隔绝的超然脱俗,我想,对祖国的爱,有了更深的见解了吧。松竹梅,三君子,文屈陶,三圣贤,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灵魂,这种灵魂将常伴我左右,让我蕴含着松竹梅的品质,让我讴歌着百千年前的历史,给予我一个现代人的启示。此刻,烙一万古苍松的印记,来升华自己的热血;眺一凌驾青云的竹影,来升华自己的决心;舞一段大地正浓的梅香,来升华自己的思想。我要松竹梅的国魂,来净化自己的灵魂,让人生更有意义呀啊!
天下大势易料定,合分循环总一气。
公元一八四年起,朝政腐败忠臣寂。
山阳巨鹿一张角,圣人指点悟一经。
呼风唤雨得民心,率领众将裹黄巾。
朝廷奋进起官兵,除去黄巾贼之际。
董卓领兵闯入京,声色犬马惶人心。
各路诸侯皆不平,合力一致把贼擒。
曹操率众迁都日,文武百官亦吃惊。
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战无乘隙。
火烧赤壁胜利之,不时公瑾气去世。
攻破汉中五连胜,玄德仁义赏军锡。
两代君王去世时,文帝曹丕篡位之。
曹魏明帝在位际,中原强大又渐兴。
曹爽升位大将军,花天酒地无朝夕。
昏庸无能终中计,曹魏政归司马懿。
定蜀降吴胜之际,转眼三国又归晋。